
湘西腊肉由来的神秘传说
过去,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,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为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,由于战败,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。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,刚开始,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,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。遇到雨天的时候,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。人们发现,经火烟熏烤后的肉,吃起来特别香。以后,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。
有一年,舜帝南巡时,来到湖南,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,极为赞尝,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。直命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,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(xi)肉。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(公元前124),朝廷封长沙定子刘义为夫夷侯。刘义开始巡游三湘,正值腊月,刘义来到湘西一带,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(xi)肉后,兴然作诗。将其改名为腊(la)肉。从此有了腊肉一说。这是一道别有风味的佳肴,后来的生活中,人们为了菜式多元化,依照腌制肉的方法,后来又制成了腊鱼、腊鸭等腊制品,并且不断研究改进生产工艺,在制作过程中。为使腊味更具特色口味,完全采用木材熏技术进行烘烤,以达到其味香醇的目的。熏好的腊肉可久藏不坏,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立冬,葛四腊味,嚼在口里,齿颊留香,满嘴生津。
土家族的腊肉的来历
生活在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人,几乎人人都会做腊肉。这是一道别有风味的佳肴。
古时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,十二月八日为腊日。杜甫有《腊日》诗云:“腊日常年暖尚遥,今年腊日冻全消。”《本草纲目》称冬至后的第三戊为腊,腊前三雪,大宜菜麦,又杀虫蝗,腊雪密封数十年亦不坏。因为季节适宜,自古至今,湘西人便有熏烤腊肉的习俗。湘西多山,盛产木材,腊肉用木材熏,其味香醇。
每年冬腊月,是做腊肉的季节。这一段日子里,东村西寨都不时传来猪的嚎叫声,大家都把喂养一年半截的大肥猪全部杀掉,除留下一部分肉过年时吃以外,其他全部做成腊肉,以备来年之用。 湘西人制作腊肉有其独特的工艺和方法。腊月间,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,大部分用来制作腊肉。先将肉切成条条块块,重的四五斤,轻的一两斤,然后将肉抹上盐,再将肉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塞紧,让盐分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。一般要腌五至七天,尔后将肉取出,挂在通风处,将水滴干,使肉收缩,这样便可以熏烤了,待到变成金黄,就可以把肉取下,把阳尘拍打干净,一块块地放进仓库的谷子里,腊肉就做成了。这样做成的腊肉,可以保二三年不坏。而且放的越久,味道越香。湘西农家堂屋里多有一火坑,肉则挂在火坑上面,也有的挂在灶上面,一边取暖作饭,一边熏腊肉,一举两得。
湘西属高寒地区,农村烤火时间较长,腊肉熏的时间也长。熏好的腊肉可久藏不坏,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立冬。湘西腊肉其貌不扬,但味道好,嚼在口里,齿颊留香,满嘴生津。蒸熟的瘦腊肉,可以一丝丝、一片片用手撕着吃。洗净的肥腊肉通明透亮,放在阳光下可照见人影。湘西土家人除夕之夜,一家人围桌吃团圆饭,一碗腊肉是少不了的。
土家族人家爱做腊肉,除了腊肉好吃,存放得久等原因外,也许与土家人住的偏远,每当客人来到,无法上集市购买好菜招待客人有关。有了腊肉,一旦来了客人,可以随时招待客人。因此做腊肉这种习惯,便世代相传下来。
土家人做出的腊肉,不仅用来带客,同时也可做走亲访友、联络感情的礼物。逢年过节,人们总要带上腊肉去走亲。尤其那些小伙子,每逢节日来临,总要带上腊肉去看望岳父岳母,以博得女友及全家人的欢心。
相关资讯
- 熏腊肉不要忘了安全
- 鎏金岁月,经典传承——皇上皇腊味 73年绽新姿
- 张奶奶熏腊肠火星未扑净引发火灾
- 教你如何制作香喷喷的腊肠炒蛋
- 国美腊味教你做清香美味的腊味荷叶饭
- 既有鲜劲又有几分诱人色调的腊肉茄子丁
- 刚灌好的香肠怎么放?
- 腊肠控必学的开胃小吃——腊肠土豆条
- 国美腊味之时尚的面包——香肠玫瑰面包
- 香肠腊肉“私人订制” 订的放心吃的安心
产品推荐
同类文章排行
- 母亲的腊味新年 洋溢浓浓腊味风情
- 我的腊味情结
- 关于金华火腿的由来
- 狐狸再一次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腊肉
- 父亲与腊肉的故事
- 回忆那一段关于腊味煲仔饭的过去
- 我用腊肉换书,却换来了我一生很珍贵的东西
- 追溯腊肉的悠久历史
- 【微小说】腊些年,我们在创上皇店相遇
- 关于薯条、香肠和腊肠的小故事
资讯推荐
您的浏览历史
